【0660 小韦探花】
转眼之间,皇宫便到了。 汪大哥,多的咱们不说了,以后处着你就知道我韦宝是什么人了,我既然找了你,以后在宫中也不会随便找其他公公,这点你放心!我就想宫里有个有本事的自己人,有什么事情能知道点风声就行。韦宝道。 我明白!有关于韦公子的事情,我一定尽量传给公子!汪双良道。 汪大哥,若是不嫌弃的话,叫我兄弟吧?韦宝道。 汪双良抿了抿嘴吧,有点不习惯这样的称呼,宫中是很难得平辈相交的,一般都是认爹! 就算是比自己小的人,要攀附对方,也是认爹。 兄弟!汪双良终究还是叫出了口。 大哥!韦宝的脸皮其实比太监厚,他叫人大哥,那早都是家常便饭了。 汪双良感动的点头:我一生孤苦,没有父母亲人,也没有兄弟姐妹,多谢兄弟了。 大哥,以后我就是你的亲人!韦宝眨巴眨巴眼睛,我在京城有一些房产,你随便挑一处,选好了告诉我府里的人,我让人收拾出来给大哥住,以后见面也方便。 不必,不必,真的不能这样。兄弟的好意我心领了,我不是管事牌子,即便是管事牌子也没有几个敢在宫外置办房产的,这是大忌,容易招人嫉恨的。汪双良道:若有什么事情,我悄悄去你府里面就是了。 那好,我在我府邸里面给大哥收拾出一套别院,大哥什么时候出宫想歇一歇,随时里住就是。韦宝热情道。对汪双良这个执事太监的热情程度,绝不下于对他认的结义大哥李成楝的热情程度。 倒不是说韦宝多虚伪,见人就想利用,主要是有这个需求,他真的需求一个宫里面的内线啊。 销售不是别的,不是放低身价去取悦对手,而你刚好需要,我刚好专业。 现在韦宝就是一个买家,他刚好需要一个像汪双良这样的人。 至于汪双良会不会将今天他巴结他的事情回去告诉魏忠贤,韦宝是不担心的,告诉也好,不告诉也罢,我大不了损失一点点银子,我要买的是从你那里得来的消息,顶多说得来的是假消息,或者不值钱的消息。你给的消息,我又不可能不经过思索就收下。 到了宫门前面一段的时候,汪双良要求下了车,转而乘坐他自己的小轿子。 韦宝的马车跟在后面,再靠近宫门一点点的时候,韦宝也下了车,这里是皇宫,不是什么人的车轿子都能靠近的。 能被允许在紫禁城骑马坐轿的,那得是什么人啊?靠山王杨林那种差不多。 此时已经有很多人在等着了,一甲和二甲的60人基本上到齐。 韦公子啊,哦,不,现在该叫韦大人才是。吴孔嘉主动找韦宝说话。 在宫门外,大家都很收敛,尽量不说话,很少有人交谈,都紧张于等会的面圣,那日金殿考试,虽然见过皇帝了,却没有听见皇帝说话,今日是第二次。 不管到什么时候,人对皇帝都是紧张的,关键是那一层身份起作用。 这可不是韦宝在现代看电视看电影里面见的皇帝,而是真真正正的皇帝啊。 哦,是吴兄啊,对,我现在也该称呼吴大人才是。韦宝淡然答道。 大家窃窃私语的最火热的话题自然是状元榜眼和探花郎的归属。 其实这个时候不仅是新科进士们还不知道最终排名,就包括文武。 进士有多难考? 每三年一次的会试,大概产生三百人左右的进士。 后世全国在任的高官干部大概三千人。 而到了韦宝那种一甲二甲的进士,只要不是老的动不了,有个十年官场经历,不得罪什么大人物,基本上都有升迁到高官的机会。 进士和举人虽然只差一等,但差距相当大。 进士的是举人的终点,进士上榜之后,最惨的待遇就是发配地方当县令,而举人如果退休的时候能够当上县令的话已经算是烧高香了。 一个进士就算再没用,再无能,运气再差,一辈子不进中央,最次也能在地方上混个五品知府退休,相当于市高官。 而大部分的进士,十几年几十年官当下来,混个布政使(高官)平平常常。 如果进了中央的话,一辈子进士下来,混个三朝元老退休,追封个三公三孤或者太子太师少傅都很平常。 在古代中了进士,大概率注定了这辈子的结局是实权高官到副国级干部,如果成绩好的话(一甲或者二甲前几名),基本可以确定出阁拜相。 而这一切,都是通过考试获得的。 科举制度简直可以说是华夏对世界文明最大的贡献之一。 如此丰厚的回馈居然可以凭学习得来,难怪古人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说法。 后世就算是全世界著名的大学毕业,博士后毕业,他的底线顶多也就是举人这个层次。 与进士还是无法相提并论。 状元榜眼探花,这三个名分,有一个共同的名称——一甲。 进士分为一甲二甲三甲,其中一甲有三个人,也就是全国的前三名。 状元文章最好,至少是皇帝和文官都认可。 探花的长相一定要帅,至少不能丑,这是个不成文的规则。 在科举考试中,中探花的人并不比中状元的人地位低。 相反,中探花的人可能比中状元的人更高兴,因为这代表着朝廷对自己的才华和颜值的双重肯定。 比如张居正的老师徐阶,就是嘉靖二年的探花。 能够中一甲的三位,和二甲的前几名,都是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,有着极为光明的前程。 其他人考中之后可能会下地方当县令,或者去中央六部从主事做起熬资历,但他们不用。这些优等生会被送入翰林院,担当庶吉士,官虽然不比其他同学大,但位置却不同。 明清一代有个不成文的规则,宰相(内阁大学士军机处大臣)必须是庶吉士出身的人,虽然也有特例,但如果能当上庶吉士,入阁拜相是早晚的事。 就算不能拜相,在中央当个正二品尚书都御史也是板上钉钉,成为帝国权力最大的几位大佬。 科举对华夏这样大一统的帝国,究竟有多重要? 首先,科举对维护国家统一,对维护汉语统一有巨大的作用。 秦始皇统国以前,华夏大地上,各国有各自的文字,是秦始皇把文字统一成相同的样式。但以中国幅员之辽阔,各地之间的语言差异不喾外语。秦始皇到隋文帝的一千年间,汉字经过了数种字体的变化。 如果没有科举考试,难保在之后的一千多年里,各地不会发展出自己的文字。 而有了科举考试,五湖四海的文人都要用同样的文字写文章,甚至要写同样的书法。这是汉字统一的巨大优势。 科举对中国社会制度和中国文化有着极为巨大的改进。 英国人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时,对中国的科举制度极为赞叹——在你们国家,普通人居然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权力? 这对于欧洲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。直到现代之前,血统依然占据了欧洲权力结构中的主流。 而中国人从古到今都不信命,不信血统,从陈胜吴广的起义到科举考试中的寒门举子,科举极大的打击了中国社会中的血统论,让门阀士族再无栖身之所。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,门阀垄断了所有的官僚机构,比如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,连马和驴都分不清的糊涂蛋都能当上高级军官,那个时代没有任何公平可言。 在南北朝时期,士族是不屑于和寒族有任何交往的,连话都不愿意跟寒族说。 韦宝今天能进入到最高权力的角逐层面,怎么能不激动? 今科的探花郎是韦宝!宣读圣旨的官员终究说出了那个名字! 是韦宝? 是韦宝? 所有人几乎都是问号。 虽然大家都曾经想过可能是韦宝,但真的确定了的时候,没有哪个人不是满腹狐疑的。 就包括吴三辅也很惊奇。 韦宝的事情只会对吴雪霞说,一般与吴三辅无关的事情,是不会主动告诉这位老哥的。 一方面告诉他没啥用,另一方面怕他大嘴巴,忍不住说出去了。 众人几乎是在第一时间都看向了韦宝,韦宝虽然不意外,他早已经知道,但面对众人一起投来的目光,还是禁不住红了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