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八章 京城诛奸侫(七)
“下官孟兆祥参见太子殿下。”孟兆祥拱手施礼。 见到孟兆祥竟然出现在这里,朱慈也有些惊讶,但很快回过神来。 孟兆祥此人在京城也小有名声,为人耿直,判案公正,被世人称之为小青天。 当然朱慈之所以放过他,并非因为他的名声如何,而是在十几天后他会为明朝尽节而死。 对于在另外一个时空已经死过一次的忠直,无论他们是清官,还是贪腐,哪怕是令人讨厌的东林党人,朱慈也会给他们一条活路。。 朱慈不知道孟兆祥为何冒险在乱军中找了过来,但出于对忠义之士的尊敬,起身迎接。 “孟侍郎,来的正好,您在刑部多年,由您来典刑,孤放心。”朱慈抛出橄榄枝,按照接下来的步骤,大部分官员都要被扫平,这样做的后果便是整个朝廷的中枢系统都将瘫痪。 保留一些可用之人,非常必要。 如果可以的话,孟兆祥将是刑部尚书的不二人选。 但孟兆祥显然没有体味到朱慈的好意,也并没有兴趣参与朱慈的叛乱。 他的目的是说服太子。“殿下乃是国之储君,太祖苗裔,为何大逆不道,为祸朝纲?!” 虽然第一句说的很严厉,但孟兆祥懂得张弛有度,紧接着便给朱慈一个可下的台阶。“然,人非圣贤孰能无过,太子若能翻然悔悟,自缚颈首于帝前谢罪,下官愿以人头做保,替太子求情,还侍东宫!” 听着孟兆祥的话,朱慈有点哑然失笑的感觉,孟兆祥虽然是忠臣,但也太过于天真了吧。 难道他以为到了这步田地,还有回头路? 即使有,朱慈也不会走,历史必须要被改变,那不是朱慈想要的结果。 虽然孟兆祥挺可爱的,但朱慈倒没有什么反感,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无畏的性格,由他管刑部,才能秉公执法,治律严明。 朱慈面色平静的问道。“朝无正臣,内有奸逆,必举兵诛讨,以清君侧。不知孟侍郎可知此话?” 孟兆祥官至刑部右侍郎,若是这话都没听过,那就白瞎了。“此乃太祖祖训。” “既然孟侍郎知道太祖祖训,为何认为孤在为祸朝纲?!” 太祖祖训,那就是明朝的道德至高点。 按照祖训来做,即使是错的,亦无法被人挑出毛病。 即使是对的,只要违背了祖训,也会被舆论唾骂。 孟兆祥见太子竟然连祖训都搬出来了,心下暗道,太子竟如此狡诈,绝非张庆臻可比。 孟兆祥不可能从太祖祖训上挑毛病来驳斥太子,只得换一个方向。“朝中何来奸逆,何无正臣?” “国库空虚,百姓济贫,必有奸逆上下其手。贼匪猖獗,江山罹难,则无正臣匡扶社稷。” 一问一答,张庆臻在一旁听着却是插不上话,两个大佬的嘴炮功力都很强啊。 但是感觉上,太子似乎占了上风。 朱慈所说的俱是事实,以至于孟兆祥哑口了半饷。 说的好有道理啊,竟然会无言以对? 孟兆祥还不放弃,咬了咬牙继续道。“难道殿下私自入刑的众臣俱是奸侫之徒?不正之臣?” “当然……若不然孟侍郎便不会正身立于孤前!” 言下之意,便是称孟兆祥为忠臣,这顶高帽子下,孟兆祥并没有喜色。“朝臣俱逆,殿下可有例证?!” 要证据?众多朝臣罪恶滔天的证据?张庆臻是拿不出来,但朱慈却拿的出。遥指着西边山西的方向,厉声道。“例证便是那山西无数死难军民,例证便是那已经打到眼前的贼匪!圣上何曾有桀纣之暴?乃至有亡国灭族之灾!然国将不国,社稷不复!何人之过?” 孟兆祥沉默,难以回答。 圣上勤政爱民,不贪女色,孟兆祥心里是知道的,讲道理这样的皇帝应当是中兴之主,奈何朝政却每况愈下。 遍查史书,亦无此例,孟兆祥无法回答。 “朝中诸臣,居于庙堂之上却不为其政,身为国之肱骨却不为其谋。国穷而官富,国难而官糜,家有硕鼠,何以不亡?” 张庆臻虽然说不上话,但听到太子和孟兆祥的对白,暗暗深思。 那些朝臣可不就是大明的硕鼠么,位高算重却无法为圣上分忧,只顾的谋取私利,而无为国之心。 这样的人留着又有什么用。 太子将其一网打尽,将他们的家产冲为军饷亦不为过。 这么一想,张庆臻心里踏实多了,原本被动摇的心思也逐渐坚定起来。 太子做的是正义的。 或者说他已经跟太子走到这种地步,现在回头也晚了。 只要太子不做出杀父弑君的事情出来,张庆臻都能接受。 至于孟兆祥,原本打算说服太子的却碰了一鼻子灰,明明是聚众作乱,却被说的理直气壮,以至于现在孟兆祥难以找到驳斥之辞。 但是朝廷命官上千人,要是都被太子扑杀了,这也太过分了些。 孟兆祥想,即使不能说服太子,至少能不让太子滥杀诸臣。 拱手又道。“臣闻雀食五谷而不俱死,火虽无情而不俱灭,况朝中之官,皆是天子门生,怎可擅行杀戮,上干天和?” 朱慈扶手兴叹。“若是他时,孤或会网开一面,然京城千里已无寸土,贼匪兵锋旦夕而至,此诚国家兴亡之秋!诸贪不灭,不足以肃朝纲,诸逆不除,不足以镇京营!” 眼看着朱慈态度决然,孟兆祥忍不住跪在了地上。“纵然如此,若擅杀朝中臣子,恐为天下读书人所唾骂!士人所不齿!” “哪有如何?”朱慈回过身紧紧盯着孟兆祥。神态之中已有疯狂之色。“孤不惧恶名加身,只恐社稷不保,祖宗基业毁于一旦!孤愿一人之名节,换取天下承平,父皇安康!” 说完之后朱慈放弃了孟兆祥,虽然可惜孟兆祥或无法为自己所用,但这也没办法。 看到李国祯基本已经昏死了过去,留人在此继续行刑后,朱慈便准备继续他的查抄行动。 孟兆祥还在原地跪伏,他细细思索太子最后的那句话,隐隐有触动。 (孤愿以一人之名节,换去天下承平,父皇安康!)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,诉出了太子的心意,这似乎才是真正的气节。 继续说服太子么,不…… 孟兆祥突然的发现自己竟然被说服了。 在朱慈准备离开的时候,朝着太子的方向扣首。“允吉亦愿为国,不惧名节尽丧!” …… 新书榜排行第十二,求大佬给点推荐票到前十,只要到前十,本书的关注度会显著提高,作者就更有动力水了……唉?总觉得这句话哪里不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