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四十七章 海贸之利(第一更)
这一夜不知梅开了几度。 老泰山过问房事之后宁修正式把造人工作提上日程。 但这种事情终归不是你想要就有的,宁修也只能多多耕耘,尽人事,听天命。 翌日一早宁修便返回了香山县。 衙门事务倒是没有什么要紧的,宁修便把更多精力放在乡兵训练上。 他当然不可能把没经过系统训练的乡兵派到乌猪山岛上驻防。这样的士兵和军户老农民没有任何的分别,除了做炮灰没有任何用处。 训练过程是枯燥的,在戚文等训导官的指挥下,新兵们重复着简单的动作。 宁修完全按照戚家军的方式训练他们,注重实用性和配合,那些花哨的东西一概摒弃。 其实他想配备更多的长枪兵和火枪手。 毕竟面对骑兵的大规模冲锋,长枪兵配合火器排队枪毙是不错的选择。 没有人比宁修更清楚在辽东,一个叫建州女真的渔猎部落正在崛起,三十年后就会成为大明的心腹大患。 现在虽然是太平盛世,但未雨绸缪总是好的。 但眼下火铳的配备是个问题。尽管赵广宁找来相当多的佛郎机人指导火铳打制,但因为原材料的限制,火铳的产量一直上不去。 火铳打制需要相当多的钢,而大明的钢产量一直不高。 广东本身打制钢铁的技术很高,可一样产量有限。 这让宁修头疼不已。 大明仍然采用灌钢法制钢,这种方法当然没办法保证钢的产量。宁修虽然是化工博士,但在炼钢上却懂的不多,对于技术升级一筹莫展。 是以宁修只能等到火铳配备的差不多了再整编火铳队。 他的预计是保证整只部队百分之五十的火器配备。这样在面对骑兵时就不会处于下风。 当然,绝对不能让火铳队直接面对骑兵,必须要用长枪兵掩护。 这些长枪兵充当的是肉盾的角色,没有坚实的盾,矛就无法发挥出威力。 练兵不是一天的事情,宁修还是要保持充足的耐心。 他的设想是用半年到一年,把这只军队训练成一只令行禁止,战斗力强悍的强军。 戚文等人很热衷于练兵,宁修也乐得如此做起了甩手掌柜,具体的训练事宜都交给了戚文等人去办。经过一个月的基础训练后便可以把这些人派驻到乌猪山岛驻防,为下一步的走海经商做准备。 宁修现在有两艘大福船,一艘小福船,数量上稍有些少,但勉强也是够了。 他找来赵广宁,咨询海贸相关的事宜。 赵广宁长期和佛郎机人混在一起,对南洋贸易了然于胸。他自己在南洋也有多处产业。 宁修主要询问了走海的线路、风险、收益等等。赵广宁十分耐心的一一做了解答。 有了赵广宁这个南洋通,宁修心里渐渐有了底。原本他对于这一块是两眼一抹黑的,现在就像有了指路的明灯,底气足了很多。 是以宁修决定收服赵广宁,让其为我所用。 这一日宁修把赵广宁叫来县衙,一番寒暄之后直入正题。 “润田,你快来说说,本官若是想要走海,做些什么贸易最好?” 赵广宁听宁修喊起他的字直是激动不已。 县尊大人这是把他当作自己人了啊。 赵广宁稍稍定了心神,清了清嗓子道:“启禀县尊,以某之见,往南洋贸易,以丝绸、漆器最宜,茶叶次之。” 宁修点了点头道:“那瓷器呢。” 大明的瓷器享誉天下,欧洲人以拥有一套大明瓷器茶具为荣,瓷器在欧洲更是奢侈品。 如果把瓷器输出到南洋,估计也能大赚一笔吧? 谁知赵广宁摇了摇头道:“县尊有所不知,这瓷器虽好但不易运输,何况是长途海运。十件瓷器运到南洋售卖能存下两三件完好的就不错了,平摊下来利润并不如漆器高。” “哦?漆器的利润如此之高?” “那当然,我大明的漆器,天下第一!” 赵广宁满是豪情的说道。 宁修不由得升起一股豪情来。 后世人们都以拥有一套东瀛漆器为荣,概因东瀛漆器精良无比。殊不知东瀛漆器之崛起便是满清入关之后。在此之前,大明的漆器才是天下第一。 至于丝绸就更不用说了,苏绸一匹在南洋可以卖出天价,即便是次一点的鲁绸其价格也是难以想象的。 按照赵广宁的估计,如果按照三艘福船都装丝绸和漆器来计算,一次走海的净利润在二十万两左右。 这个数字直是让宁修惊讶。 要知道他其他产业的利润加在一起也就是一年二十万两出头,一次出海所获竟然与其相抵。 如果宁修能够有一只三十艘福船的船队,那走海一趟利润就是两百万两。 两百万两!这可是大明一年的税收总额啊! 都说海商富可敌国,宁修算是明白了! 最可怕的是,这些银钱海商们会用来发展船队,扩张的速度会更快。 像明末声名显赫的海寇郑芝龙,就是靠走私起家,其在福建、小琉球往南洋的线路几乎垄断。 一想到这儿宁修便觉得心痛。 明代中前期还能收到全国税额十之三四,后期却连十之一二都收不到了。 这一方面是因为里甲制度崩坏所致,另一方面更深层次的原因却是因为科举。 科举制度的核心是读书取士,而取的士又会摇身一变成为大地主。 大明的官绅是不分的,这些官员名下土地自然免税,还会引得亲朋族人争相投献。如此一来,基层的一大部分土地都成了免税的。剩下的交税的都是自耕农。 而自耕农能承担多少税额? 官员们为了政绩只能和当地士绅沆瀣一气,把缺额的份子摊派到这些自耕农的身上。最后自耕农的压力越来越大,不堪重负最终破产。 这个问题在万历后期乃至明末尤其明显。加收辽饷后自耕农的压力到了顶峰,许多人不堪欺压最终揭竿而起,变成贼寇。 这是大明末年贼寇四起的根本原因。天灾只是一部分原因,人祸却是最重要的。 ...... ......